中国宗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深厚积淀,早已经根深蒂固地融汇在人们心中。祠堂,在一般人眼里:是供奉配位以寄托对祖先的追思、是家族的景仰的象征、是宗族凝聚力的标志、是宗亲扯不断的根。有着淳朴深厚的乡土文化和人文根基。
纪录片《惠山祠堂群》通过记录当代人们对宗族、宗谱、祠堂的坚守;老一代人对前辈名分的执着;年轻人对祠堂文化从了解、理解到传承。纪录片记载了中华文化扎根在人们灵魂深处的印记和痕迹。
虽然我在三岁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依稀的影像经过80多年岁月的冲刷已经很淡薄了。虽然我对父亲去世的原因只是听我母亲的念叨。但是,在2003年开始,为了在宗谱上把父亲在河南 “经商而病故”修改为“赈灾殉职”请求,向修支派谱和修大统宗谱的《无锡过氏修谱工作委员会》提出来,而几次三番遭到婉拒,在前期印刷的《无锡过氏兴道派支谱》中也未能得到修改。但是,无锡过氏文化研究会续修《过氏宗谱》的族内贤达,认真执着、实事求是,和对前辈劳动成果充分尊重的修谱工作态度。使我十分感动好钦佩。
在2012年三门峡市对民国时期无锡慈善家们赈灾义举事迹的发掘,使我父亲在河南赈灾返程途中在洛阳因病去世的资料也露出端倪,我赶紧把有关资料送到修谱办公室。到2013年,修谱工作委员会主任过祖荣宗亲电话通知我,第十二巡《无锡过氏宗谱》我父亲名下的记载已经修改完成时,我父亲85年前的“经商而病故”已经正名为“赈灾殉职”!我十余年的努力得以遂心愿。正如大型纪录片《惠山祠堂群》所播的内容,我把每次到过氏文化研究会修谱办公室和宗亲们会谈,都做日记记录。所以,在导演在了解这件往事的时候,就能比较翔实地再现。
2015年9月20号下午,导演组织到惠山《过郡马祠》实地拍摄。虽然我已经知道《无锡过氏宗谱》已经修改好我父亲的资料,但是祖荣把宗谱中将我父亲编入《卷首彩色本》(人物篇)并附照片,在《文史卷》录入唐文治先生写于1930年的《过君智修赈灾死事碑铭》一文的事告知我。我对此并不知情,我含着热泪连声道谢。
祖荣又告知我研究会制作十二面锦旗,把过氏先贤如:距今四千余年的夏代“过国”诸侯王;宋代南渡救驾的“护驾都督过象贤”;无锡肇基始祖“徐王郡马过孟玉”;“明清棋宗过百龄”;“过氏义庄”和“蓉阳书塾”等过氏慈善义举;“赈灾义士过智修”也列其中。在每年清明节祭祖的时候,迎风飘扬在惠山《过郡马祠》门前广场。这时候,我只觉得有个声音对我说:“父亲的去世可以千古流芳了”。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泪夺眶而出。喃喃而语“八十多年了, 八十多年了,这是我最大的心愿1”。当时我的孩子劝慰我控制一点,我就对孩子说:“让我再哭一会吧”。
纪录片《惠山祠堂群》通过祠堂文化的家训家教、家谱家风。宣传忠孝仁义、兼济天下的慈善义举。传递中华文化的正能量,弘扬厚德敦伦、兴国安邦的家国情怀。重视和做好祠堂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祝惠山祠堂群文化建设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