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车间11年工作回忆点滴
〈1〉
七八年我回到了我们树脂厂,当时的厂党委书记是何琮循,厂长胡绳祖,都是我出去后调来的,所以不认识。回厂报到后何书记找我谈了一次话,主要是说了些勉励的话,要求我要尽量熟悉了解全厂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情况,为企业作出贡献,何书记是老革命,特别关心期待青年人的成长,我们厂很多青年特别是团干部的成长与他的心血浇灌是分不开的。
七十年代后期,国内外环氧树脂需求及发展很快,我厂当时虽是国内的龙头老大,但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与国外相差甚远,而影响质量的最大问题是合成环氧树脂的主要中间原料双酚A。国外发达国家都已经是先进的氯化氢法及更先进的离子法,而我厂及国内所有厂家双酚A生产都是采用的非常落后的硫酸法老工艺,生产出的双酚A色泽深,付产物多,含水量大等等,造成环氧树脂质量差消耗高。领导层都意识到了这个重要问题,在我回厂后不久成立了离子法双酚A的科研小组,期望能创出一条新的工艺路线来。服从安排我进入了由丁达夫副厂长负责的该小组,当时人员有李丕虎、马士振工程师,加上从上海调来无锡进入我厂的女助工孙久绛。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发挥了动脑动手能力强,善于画各种图纸的特长,做了许多试验用的装置,凡买不到的非标准玻璃试验仪器,就画好图纸自己做。如用玻璃管及絲网并用环氧树脂胶粘密封做成交换柱,用酒精喷灯加热玻璃管做各种要求的试验配件,试验架子是我画好图请电焊工一起做的,因为在出去上学前我已基本学会了烧电焊(那时车间没有专门检修人员,什么检修任务都是自己完成,因此什么割管子,绞絲口,换管道阀门等等,我们老一辈同事统统都会,电焊工是要请来的,空时我们都要偷着学)。
试验装置在架子上安装好后,为解决加热保温问题,我们动脑筋在装置上包上耐火保温石棉布,用电炉上的电热絲拉直缠绕并接上调压器控温。
在科研组开展试验工作几个月后,离子催化法合成BpA取得初步进展时,我突然接到了调令,到三车间报到任设备技术员。我走后戴宪庆调进了科研组。
(2)
接到调令我有些纳闷,想我学的是基本有机合成专业,怎么让我去搞设备呢?
疑点后来揭晓,是马工亲自告诉我,三车间的毛工(毛汉卿)要调往设备科,胡厂长让马工推荐一下谁能胜任,马工就推荐了我。三车间是全厂的吃饭车间,全厂所有部门都是围着它转,胡厂长当然很重视慎重,但胡厂长根本不认识我,更谈不上熟悉了解,所以有些担心,但马工向胡厂长拍了胸脯,这就下了调令。我很感谢马工的知遇提携,但也有些觉得专业不对口,但既然调令已下,应该像军人一样服从命令。
我有些忐忑地去三车间报到,那时三车间的领导人数比别的车间要多,书记阮锡生,生产主任谈三囡,副主任周德龙,杭龙成,设备副主任李荣宾。阮书记热情接待了我,与几位副主任都见了面,并明确了李副主任是我的直属领导,下班前阮书记召集车间管理人员开了个小会,顺便向大家介绍了一下,其实大家基本都认识的,毕竟我三年前已经在厂上了5年班。车间安排我与张盛芳、邵煜华在一个办公室,张盛芳是团支部书记,主要负责宣传及青年工作,邵煜华是管理员(五车间书记邵含茹的儿子)后来盛芳调去了市公安局,煜华调去了厂财务科,但几年共同的工作生活经历使我们三人成了终生好友。盛芳用书法给我写的叶剑英元帅的"攻城不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条幅在办公桌台玻璃板下一直伴随着我。车间管理人员先后有郑宁珠,惠凤珍、吕茜农、谈蓉蓉等等。
既然是管设备,首先是要熟悉了解所有生产设备等装置。因此我每天一上班换好工作服后就扎进维修班,与他们同甘共苦在一起干活,没有案头工作我基本不坐办公室。维修班有梁长根(班长)、左伟民、顾浩根、华仲兴、刘×兴等六七个人吧。那时的维修工可都是多面手,车间无论什么设备管道机泵损坏报修,都得修且能修,梁班长还兼电焊工。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他们都很认可我,把我当成他们中不可缺的一员,既感到增加了力量,又解决了平时感到麻烦的问题。因为只要有零配件金加工,我都会很快测绘出图,让他们感到比以前省力多了,因此他们如果一天见不到我就要惦记。而我也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中很快了解熟悉了车间的所有设备情况,并用心考虑作为设备技术员应履行及承担的职责。
因为要保障车间能顺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维持生产设备正常运行是三要素之一。平时的维护保养检修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要做好每年一次的更新大修,才能使设备运行得到保障。
李副主任是军人出身,对我充分信任支持,在他的任期内我们在各部门(特别是设备科)的支持帮助下,主要完成了几项大修更新及技术改造项目,取得良好效果效益。
一是逐步淘汰原来大量絲口连接的管道及阀门,改成法兰螺栓密封连接形式,同时理顺不规范的管道走向及间距,淘汰非标管道,大幅度降低了跑冒滴漏,既降低物耗能耗,改善文明生产面貌,也方便了检修。
二是改造了溶解工艺及设备,由我设计绘制溶解锅图纸交付设备科进行外加工,第一次独立设计了适合重负荷的搅拌系统并由机修车间加工。投运后取得一次性成功,完全符合工艺要求,大大减轻了投料劳动强度。因为溶解锅设置安装于合成工段东面靠近缩合釜的地下,每天几十吨的BPA只需用小推车推至溶解锅我设计的快开式投料口一桶桶往下倒就是了,不再是用土吊车吊上楼面由操作工投入近一米高的缩合釜人孔口。工艺上也大大缩短了缩合釜的工时,因为原来BpA在缩合釜中溶解醚化的时间由溶解釜完成了,这样就提高了一定幅度的产能。
三是改造了盐脚池,原来放盐脚就是通过明沟直接汇集到盐脚池,存在毒性很强的苯溶液直接挥发,又使各釜生产无法考核得率。我利用专业知识设计了盐脚与树脂苯溶液能自动分离的封闭式盐脚箱,既大大降低了苯的挥发污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苯耗,又解决了每批每釜树脂的得率考核。
在我直至退休的工作过程中,我从没把工艺设备分开过。因为我本身就是学的工艺,化工生产工艺是龙头,一切设备设施、电器仪表等等,都是为工艺做服务保障,你对工艺、设备越熟悉,推动技术革新进步的构想就会在脑子里引发出来,这是我的心得体会及总结。
(3)
在三车间工作的十一年,厂领导及车间领导都有变动,并且企业也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历任领导对我都很好,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培养下,也包含自己的刻苦努力,通过一年年的大修更新改造加上不断技术革新,整个车间三个工段(环氧合成工段,双酚A工段及硬树脂工段)设备面貌及技术含量都有很大改变提高,产能不断扩大,消耗不断降低。其间可回忆的往事实在太多,因此只能挑些印象比较深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何书记及胡厂长先后调走,姜浒和吳瑞兴任厂长和党委书记,车间领导也陆续有了变动,阮书记调任后勤书记去了,王云金为车间书记,董耿蛟调来任车间主任,其他几位后来也慢慢有变动。
与董主任共事的5~6年,是三车间扩能及技术改造力度最大的,同时也与董主任在工作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是一位年青精力旺盛且专业知识丰富又多才多艺的人,干一行钻一行,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在一车间工作中已作出很大贡献。与我特别谈得来,不管是工作事项还是生产工艺设备技术,总是一讲就通,因为他也是工艺设备全通,很容易引起共鸣,真有点相遇恨晚的感觉。他不让我叫他董主任,让我叫他董工或董师傅,我也就把他看作我的良师益友,直呼董师傅,他也直接叫我汉诚。工作过程中他是主任,当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但他对工艺设备有许多设想要求,如:如何提高产能,如何提质降耗,如何改变车间生产环境等等,我就尽力配合他对工艺设备要求的思路设想,做具体工作。当时氯丙烷(ECH)消耗很高,冷凝后的冷凝液管道都很烫手,我就对每只釜冷凝器做了热量衡算,从而为冷凝器扩大面积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合作共事过程中实施的改造项目不胜枚举,只能列出最突出的以下几项吧:
一是逐台更新扩大了冷凝器,换热面积从原来的24平米扩大至32平米,所有图纸都是我绘制,董师傅校核,设计室张金祥〈主任副总工〉审定,投运后取得很好效果,大幅度降低ECH消耗。
二是合成工段结合循环水上马进行的环境改造。 提到这个我要重点说说姜浒厂长,姜厂长是一个事业心及责任感特别强的企业家,但对基层工人一点没有架子,每天早上比任何干部都来得早,骑部自行车到处转,对全厂每个岗位人员都很熟悉,大部分人都叫得出名字,班组长以上就更不用说了,他经常看到我在车间忙,总是笑着和我打个招呼。他来厂后实施了很多重大决策。
记得有次他到车间看到我后让我陪他全车间转了一圈,到门口中央大道时才说,他已让设计室的张光炜(基建规划工程师)规划设计,准备把中央大道彻底改造,要让中央大道宽畅美观,让厂容厂貌来个大改变。那时的中央大道两边已让各个车间的设备设施占用得很厉害,他指着我们合成工段那只靠在路旁30立方的臥式苯坦克及另一只靠在二车间围墙路旁的20立方碱坦克,这都是设计规划中必须移位的。姜厂长让我考虑好搬迁方案位置并过几天告诉他。我嘴上先答应了下来,心里可犯了难,因为这两个都是庞然大物啊,工段的地方就这么大,要不以前也不会把它们放到路口来。我在现场东转西转考虑了几天,最后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液碱罐搬到围墙那边二车间的次氯酸池上面去,在池上用型钢做架子,这样既不会影响二车间次氯酸池的使用,也不会造成安全问题。移走液碱罐后再把旁边的盐脚池改造缩小(反正之前巳有改造好的自动分离盐脚箱投运),这样腾出来的地方我再重新设计一只直径大点,长度小点的苯坦克就可圆满解决了。
我这样考虑是合理的,但把液碱罐跨围墙放到二车间地盘去,我们车间那有这个能力,二车间主任朱建华那会答应。但我相信只要我方案合理,姜厂长会支持同意并说服朱建华的。事情的结果如我预想,在我把我的设想方案向姜厂长汇报后,他很滿意并说你尽管设计准备,朱建华那里我来协调。
当年年底的大修更新改造,我们结合循环水的改造,实施了以上设想。从此,二车间的地盘上硬插进了合成工段的一只20立方液碱罐。朱建华还几次开我玩笑,说我专动坏脑筋,侵略他地盘。
而姜厂长也逐个解决了路旁其它车间设备设施的搬迁,实施了他的中央大道改造计划。大家都看到改造后的中央大道很是漂亮壮观,进生产区大门从南到北,路面宽阔平整,两面花台郁郁葱葱,花台里从南到北栽种了白玉兰树,与里面的冬季叶子全年常绿,春季开满了洁白的玉兰花,煞是好看。
(4)
与董师傅共事过程中,他对环氧软树脂生产工艺的探索创新,是执着而很有前卫意识的,他经常关心CA专利文献,了解世界上先进的树脂生产技术情况,并经常与我说他的设想,他先后与中科院,上海医工设计院等科研及工程单位接触联系,想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在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在树脂生产上除有一系列有利提质降耗的工艺改革外,。有二项重大技术探索,一项基本取得了成功,一项却胎死腹中,成为我俩的终身遗憾。
就先说胎死腹中的吧:
树脂生产除了醚化缩合为化学反应外,后面的水洗脱苯至成品都是物理处理过程。董师傅雄心勃勃,一心想把后面的工序效率提高并能连续化。而恰恰在这一时间段,应该是1984年的9月份,车间通知我到吴湘臣总工办公室去一趟,我去了后吴总递给我一张他已批示的邀请函,我看了一遍,是清华大学核能研究所通过化工部发出的关于举办离心萃取机分离技术培训班的通知,吴总已写明让我参加。
培训班期限15天,9月12号报到,计划好国庆节前结束可以离京。这是一次学习机会,董师傅当然支持。
我到清华园报到后知道,这次培训班人数并不多,只有26人,是化工部根据可能用得上的相关产品工艺在全国遴选的,每个单位就1人,因此26人就代表了化工部26个厂家。
报到当天中午大家就乘大巴从清华园前往核能所,汽车开了近1小时,到达了清华大学位于北京昌平县红泥沟的核能所,四周都是大山,山上有雷达及高炮部队,大门口是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守卫。
下午开会介绍情况,说明这次培训班是中央要求,要有关高端科研部门把有关高端技术装备向民用转化,使有关国防科研成果得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促进及提高相关产品工艺技术水平。
当天还放映了核能所创建过程的原始记录片,片中人挑肩扛的各种艰苦场景令人惊叹,中央领导包括周总理、老師们都在片中多次出现。原来我国64年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所用的高纯度铀,就是该核能所的离心机技术分离的。当天我们还穿上白大褂,参观了核反应堆,白大褂的胸口掛着一个很小的报警器,核辐射超标时会自动报警,当然这是安全规范标准。参观其实是一种待遇,走马观花转一圈,核反应堆在深水下看不请楚,只能看看复杂的控制屏及流程图,参观是不允许问的,别的就更不可能了,进核能所前早就有规定及注意事项了。我们看到核能所的技术人员进出都是习惯性的拿出证件,卫兵也不管天天进出都已认识,依然一絲不苟反复查验并对照脸。
第二天就开始正式上课培训了,先后共有八位老师,基本上都是教授,上课内容主要围绕离心萃取机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对所处理介质的基本要求及可控制达到的分离质量指标等等进行。十多天的培训在上课、交流、做实验等等内容中很快过去。最后几天把学员分成几个组,每组有二位老师,主要由每个学员介绍交流通过学习培训后认为本单位适用于使用该技术的产品工艺。我在培训约一星期后,就自然而然地感到我们环氧树脂生产工艺中的水洗过程比较适合使用该技术,因此在交流中就介绍了环氧生产的工艺过程,特别介绍了缩合完成后用苯萃取树脂,让生成的NacL溶于水再进行水洗分离的详细过程。老師和小组同学都觉得这个工艺过程比较适用离心分离技术。(全部学员就我是环氧树脂行业,说明当时化工部是用心选择的)
特别是李慎文教授,特意到我宿舍与我长谈交流,进一步了解细节,在结业仪式后再三要我回厂后向领导详细汇报并促成合作开发意向。结业后我还特意到东单住了一晚,逛了一天节日前的天安门广场等。
回厂上班后先与董师傅汇报聊了情况,他非常兴奋和感兴趣,因为这是他抱负中的重要机遇,在向吴总汇报并取得支持后,我们与李老师建立了联系。
(5)
经过短时间联络交流,李老师决定由他牵头成立科研小组,除李老师的几个学生外把董师傅和我列入小组主要成员。要求我们提供一桶(200公斤)生产中缩合后含盐的树脂苯溶液送到核能所,作为试验攻关的实料,这是最合理可靠的措施。但这可是一大麻烦事,树脂苯溶液是危险有毒化学品,没有资质是无法运输的,找有资质的运输这么一桶,路又这么长成本可大了去了。
天无绝人之路,董师傅想到了他有一位同学在天津有机化工二厂当树脂车间主任,经联系商谈解决了这个难题。
与李老师联系确定好计划并得到厂长、吴总同意支持后,我与董师傅就先去了天津他同学厂里。他同学已按要求装好了一桶树脂苯溶液,我们检查后,按计划由他们厂派出一辆客货小车,选择夜里开往北京昌平,顺利连人带货到了核能所。
第二天我们到实验室换上白大褂工作服就跟着李老师按计划方案开始了实验工作。
连续几天进展挺顺利,实验室的高速离心机运行时是可以通过观察窗直接观察的,我们看到树脂苯溶液与盐水由于比重不同及不相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开的明显界面。我们每天按计划结合实验情况,不断调整工艺参数,李老师一般在上午十点及下午三点左右就会暂停试验,招呼大家到实验室外草坪休息讨论。就这样进展顺利接近试验成功的最后阶段时,一场突然的火灾破灭了我们的全部成果及希望。
那是一天的上午,前半段试验圆满结束,我们象往常一样在室外草坪坐在桌椅上休息讨论,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绿草鲜花很是惬意。但坐下才约十几分钟,突然听到实验室轰然一声巨响,顿见窗户往外冒出滚滚浓烟并看到火光一片,刹时大家象被弹簧蹦起一样,跑着找附近的灭火器救火及报警,室内都是火和浓烟根本进不去人的(我们厂职工都知道或亲历过,只要有火灾就会浓烟滚滚,特别是树脂车间),因此我们的扑救效率很低,心里又急又紧张,因为室内桶里还有近半桶树脂苯溶液,如果时间一长后果不堪设想,正在这时刻,核能所专职消防队赶到,泡沫枪从几个窗口齐射,一刹那即控制住并在不滿五分钟扑灭了火灾。当我们一个个身上脸上都是黑碳样想进实验室查看时,核能所保卫部门已把守控制了现场,而我们连李老师他们实验人员也被全部集中起来,保卫人员向大家宣佈了纪律,不能随便走动并离开指定区域,实际是失去自由了。接下来的二天,我们接受了一系列询问,我们当然都实是求是反映实际情况,通过保卫部门审查后,保卫人员归还了我的一串钥匙,因为我把西装外套挂在实验室门后挂钩上,西装烧掉连痕迹都没有见到,钥匙是他们清理现场拿到保管的。这样核能所就通知我和董师傅可以离京返回白己单位了,并且交代出核能所后对此事要严格保密,对单位领导只能说实验室出意外事故(至于什么事故及细节就是保密内容)不能再继续此项科研了。
至于李老师他们情况如何及事故调查结果,我们无法得知。直至年底李老师来南方出差特意与我们会面才知道,是冬季来临前所里对实验室的水汀例行进行检修安装,水汀片各实验室都是连通的,那天是隔壁的隔壁一间的实验室在动火施工,电焊搭铁电流顺管道引爆了我们实验室离心机的易燃易爆树脂苯溶液而引起的。为此李老师还背了个处分,理由是报备手续滞后,致使没有在试验前做出安全性评估,并把这一科研项目取消了。这就使我们的这项重大技术探索胎死腹中了。现在回忆写出这段尘封的记忆,一是当时虽要求保密但并未签承诺书及要求保密年限,二是几十年都过去了,现在核武器研制都在央视播放解密了,这区区小事应该没问题了吧。
环氧树脂生产工艺连续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几十年过去至目前,脱苯连续工艺已成熟普及,但分水脱盐连续化还未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在从事环氧树脂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探索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定会实现,那时作为我们曾经的探索者和已远在天堂的董师傅会欣慰的。
(6)
在环氧合成软树脂工段实施的另一项基本取得成功的工艺探索就是连续脱苯,分水脱盐后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脱苯,脱至树脂中挥发份合格后即为成品。
以前的工艺是在反应釜中先常压后减压进行加热脱苯,既是一釜釜间歇性的,又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等弊病。为此董师傅和我经常讨论并与上海医工院接触联系,逐渐形成了工艺技术思路。主要是利用高效的升膜常压蒸发器,首先脱去绝大部分苯,再利用高精度带刮板转子的降膜蒸发器,利用减压方式脱至成品合格,当然要配套好一系列辅助设备。按此思路我们委托了上海医工设计院进行工程化设计。由于合成工段没有空余场地及必须靠近脱苯釜,因此在合成工段与老双酚A工段之间的机泵间屋面上方设计了混凝土框架用于安装一系列连续脱苯设备。由于投资有限,除升膜蒸发器出图外加工,降膜蒸发器是订购本化工局的化工机修厂(领导意见自己局,价格便宜)产品外,其余都是利用废旧设备。
该项目土建及设备等先后安装结束后,我们在现生产状态下进行了正式试运行,因为正常生产必须维持,我们只能抽出有限几个操作人员,而且要分成三班,人员是不足的,因此在试运行的几天里,我和董师傅都是日夜在现场,既当操作工又当指挥员,那时没有通讯设备,因此除大声呼叫外,楼上楼下只能跑,累得我晚上躺在地上都睡着了,董师傅怕我受凉还给我盖衣服。
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成果,我们的试运行成功了,最终成品挥发份完全达标。事实证明连续脱苯这条工艺路线是合理先进的,是完全能达到高效节能连续化的目标的。
在后来安排的几次试运行中,先后出现了一些设备问题,最主要的是出现了降膜蒸发器密封泄漏问题,一泄漏真空度就无法达标,成品挥发份也会超标,降膜蒸发器要停车检修并非易事,一是要专业人员,二是要花时间。而探索过程中不可能设置备机的,要检修必须停车,而环氧车间是全厂吃饭车间,生产任务排得满满的,不可能让你经常停车检修,因此这一基本成功的技术探索就此暂时搁置下来了。
当然后来也听到一些舆论 ,说董耿蛟他们这个项目劳命伤财,失败了。
但内行和知道内情的人都明白,这个工艺是成功的,问题一是我们国产的降膜蒸发器技术质量均不过关,特别是稳定性差,滿足不了工艺要求,二是高负荷的生产车间不可能有反复试验的条件。大家都知道,到了九十年代,薄膜连续脱苯在国内外全面普及,所采用的降膜蒸发器要么是进口,要么是国内名企名牌产品,就象我们新建的环氧二分厂和合资的迪爱生公司。 因此作为早期探索者,我们还是觉得心血没有白费,起码起到了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铺路石作用。该套装置后来基本一直闲置,直到2000年后生产处长冯雪峰等搞废水中ECH的回收,他通过适当改造利用派上了用场,冯雪峰在一系列废水废液中回收原材料做了很多技术性工作,作出很大贡献,是我很钦佩的功臣。
在环氧合成工段还有一项重要技术革新不得不提一下,因为在回忆到硬树脂扩建改造过程中要涉及到。那就是反应釜搅拌系统的技术革新。
在车间工作几年后我接触到,所有反应釜搅拌轴的密封都是石棉攀梗填料箱形式。搅拌轴一般都要3米多长,转速都在80转/分钟左右,运行时有一定晃动不稳定,造成密封效果很差,常压加热时ECH及苯蒸汽在轴封口直往外冒,污染车间环境直接损害操作工人身体健康及增加原料消耗,减压操作时真空度受限影响产品质量。我在市工业卫生监督所工作的一位同学到我厂监督抽查测试,在合成工段岗位上测得的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超标严重,她跟我说你是负责技术设备的,要想办法采取措施把指标降下来,对工人负责,对企业负责,否则监督所要采取行政措施的。我点头称是,我厂职工都知道三车间职工体检白血球普遍很低的,有的甚至低于3000,这都是长期吸入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上面的压力,下面的现状,都是我动脑筋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
(7)
我查阅有关资料,不断思考,考虑各种可行方案。那时釜用机械密封在上海已有厂家生产,但使用条件是很苛刻的,轴径摆动量是以絲为单位的(1mm=100絲),而我们运行中的搅拌轴摆动量在2mm左右甚至更多,况且安装密封的那一段轴径需要标准化,需要精加工保证光洁度才能与之配套,因此现状中所有搅拌轴都无法直接适用。
既然原轴不能使用,我干脆思考换轴,把原来的轴径加大往配套釜用密封上靠,并把材质硬度提高(原材质1铬18镍9钛,新材质采用2铬13),硬度提高了,不容易变形且能承受高负荷,但采购价格却降低了近一半,这是因为该材质无钛少镍,而这二种都是昂贵的金相成份。但如何解决运行时轴径摆动量不超标,以满足釜用机械密封使用要求,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及资料查阅,脑海里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在以前从没有先例的《釜用搅拌双重密封装置》的雏形。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绘图,查阅资料,请教车床金加工的徐林生师傅及负责材料采购的饶克军、陈逸民、阿炳等师傅,不断解决出现的难题(如这么长的搅拌轴如何采取可行措施保证加工质量,我设计中采用的金属粉、石墨粉填充四氟乙烯自润滑等材料的加工采购问题等等),我在整个搅拌系统设计中特别注意了二个问题,一是一反常态 (我厂所有反应锅搅拌轴都是密封支点处轴径小于伸入锅内的轴径,这样就造成了我们俗话说的捎马桶效应) 将搅拌轴的轴径密封支点段设计成全轴最粗,因为按物理原理这个支点段是受力最大处,而伸入釜内的全部轴径都小于受力处至少5mm,这样就避免了下面重离心力也大的捎马桶效应,二是适当抬高了釜用立式减速机的安装高度,给标准减速机设计了有双重密封装置安装检修孔并与反应釜联接的配套底座,这样既解决了安装检修的工作空间,又把力臂与支点间加长了距离,增强了运行稳定性。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一直不考虑设置底部支承,因为锅底如增设支承结构,将造成盐脚容易滞留沉淀生成锅巴,且清理锅巴困难等弊病,操作人员不会认可满意。不设底部支承结构的革新成功,也为后来硬树脂改扩建中使用搪瓷反应釜时同样用上了该双重密封装置打下了基础。
该项技术革新得到领导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通过一次次大修更新改造,化了几年时间才把合成软树脂工段12台反应釜搅拌系统分批全部更新改造完毕。使合成工段的操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解决了重度污染问题,既有利职工身心健康,又有利工艺提质降耗。
该项技术革新在当年的化工部主办的《化工机械与装备》杂志上发表过,并得到相关奖励。 因为那时还没有专利保护意识,因此也没有向国家专利局申请过。
直到后来到了2009年,我已在科技办工作,厂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要求技术人员及职工提供在工作过程中的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我才把这一成果作为申报材料向国家专利局提出申请,并于一年后通过审查及公示获得专利证书。
合成工段的回忆点滴到此就暂告一段落吧,怀念并感谢已离我们远去的好多共同奋斗的前辈、同辈,也感谢同甘共苦的大量同事、后辈们。
(8)
老双酚A工段在本人三车间11年的工作过程中,在工艺上一直是维持老硫酸法现状没有什么变化的,这是因为新的工艺一直在有关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中,二是现生产一直负荷很重,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我一直处于对老双酚工段设备设施的不断维护及技术革新中,以保障生产正常进行,减轻维修人员及工艺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老双酚工段长是陈菊初,是一位车间里乃至全厂威信很高、既绝顶聪明又力大无穷(我看到过他用钢絲钳单手断8#铅絲象嫩豆腐,还能单手拨连桶220多公斤的苯酚桶)、但绝对正直仗义的人,全厂凡是令领导头痛的刺头只要说调你去老双酚拉袋袋,无不害怕,因为老双酚在甩水机里甩去水份后全靠人力滤袋连双酚一起拉出来,一个班要拉好几吨,很是艰苦劳累。刺头如真调去了也真的会被菊初收得服服帖帖,当然他绝不是用武力去压服,而是在工作中用他的处处以身作则关心工段的每位职工的人格魅力来服人,因此这些刺头后来一个个成了他的好朋友。
菊初待我真是太好,见到我就亲热地喊汉诚,这是因为我在车间的作为及与他一起对他工段进行的一系列改造及取得的效果,使他在领导工段生产中越来越感到有帮助。
老双酚工艺过程是苯酚投入硫酸中,再滴加入丙酮,在酸性催化作用下进行的加成反应,反应结束后的后续工序主要是打浆、水洗及甩水机脱水。
老双酚的6000立升搪铅耐酸反应釜,运行中负荷很大,因为反应生成的双酚A与硫酸在釜内成浆糊状,搅拌减速机的涡轮磨损很厉害,因为涡杆是钢,涡轮是铜质(涡轮不能与涡杆同用钢质,否则一发热容易咬死〉,而生产厂家是只卖减速机不卖涡轮的,这就造成了减速机涡轮磨损坏了只能整台换机,既浪费资金时间又涉及到固定资产更新手续。我决心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在与检修班一起检修时对涡轮实物进行测绘,然后绘制加工图,因为我了解我们机修车间有标准滚齿机,有能力可以自己进行精加工。出好蓝图后,向备品配件库提供锡青铜材质的涡轮毛坯图及尺寸要求,由材料组采购,由机修车间按图进行精加工,由此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从那时起,我厂的备品配件库长年备好M8、M10两种模数规格的加工好的涡轮备品,一旦生产中出现问题需要更换就比较简单了。
老双酚工艺反应结束后的工序是放料打浆,把釜内高浓度硫酸及生成的双酚A全部放入打浆缸,用真空方式吸去废酸,(废酸可以套用或出售〉再利用水压力把粘稠的双酚A冲打散并用泵输送至水洗岗位。
我到三车间时打浆缸是聚氯乙烯制作,有吸滤板并加黑胶管绑绦纶布吸滤废酸,打浆后的输送是塑料耐酸泵,生产中很不理想,由于滤板上的滤眼很容易被双酚粘死,吸酸吸不多吸不尽,大量废酸随双酚浆液被输送到水洗岗位,造成废酸回收少,又大大增加水洗工作量及形成大量酸性污水。
另外塑料泵由于不耐热不耐磨(打浆时用水冲散双酚时与硫酸有放热反应),因此泵易变形使用周期不长还经常烧电机。我经常跟维修班一起干活,观察了解这些问题后与菊初多次商讨酝酿,对打浆缸,吸滤方式及泵的材质进行改造革新。具体是用金山石配耐酸水泥构砌,并用灰绿岩环氧树脂沟缝,建造耐酸石质的打浆缸。对如何吸酸我则设计了一个用∮100紫铜管(紫铜耐酸)组合成的与圆形底部相配的吸酸器,铜管上按要求排列钻孔,外部套上配做的绦纶滤布。投运后效果显著,既大大增加了废酸吸出量,又加快了吸出速度,减轻了水洗岗位工作负荷。并且更换铜管上的滤套非常简单轻松。
对打浆泵就干脆改成全铜材质,具体是把使用的塑料耐酸泵作为样子模具提供给金属制泵厂,要求按其改成铜质。从那时起这一工序就变得顺利稳定多了,操作工及维修工都感到轻松了不少。
老双酚工段生产中使用大量苯酚,那时都是桶装,苯酚凝固点在40度,因此那时苯酚是放在水池里用蒸汽加热水融化苯酚的,工人操作费力又危险,先后有好几人出过烫伤事故。在结合老双酚工段扩能(在靠近二车间围墙处搭钢结构框架增设了一台反应釜)的同时,我在框架西面设计了一座苯酚干式烘房,里面是排管散热器,钢管上涂红外线热幅射涂料,烘房顶部有双金属表盘式温度计,可以随时观察温度状况,设计安装了铁路导轨及可装20桶苯酚的平板车,涡轮涡杆减速卷扬机等。投运后操作工上下桶装苯酚只要操作倒顺开关,把平板车拉出来或送进去,在与地面等平的场地拨桶上下就行了,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及提高了安全性,且降低能耗。
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我与菊初及老双酚工段的许多同事们,维修班的兄弟们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9)
在三车间工作中应该提到的还有硬树脂的改扩建工程,当时国内粉未涂料发展迅猛,生产粉未涂料及其它各种涂料的主要原材料601、604固体环氧树脂需求量很大,市场价也高,而这二种型号树脂的溶剂法生产新工艺在冯正元领衔的科研下已取得成功。(此前这种固体树脂的生产工艺是水洗法,质量差,色泽深〉
姜浒厂长抓住了这个机遇,决定在环氧合成工段北面最早的阳离子工段(我出去上学前工作的地方),进行改扩建形成年产1400吨的硬树脂生产车间。时间速度就是金钱利润,姜厂长一定是充分思考反复测算过,因为从设计、车间土建改造、设备制作及施工安装、电气仪表统统在内他要求三个月全部完成并投入生产拿出合格产品。
姜厂长是这样考虑安排的,车间的土建改造施工交给了我厂有名的土建老前辈韩寿华(韩龙英父亲),工艺、设备方面的设计工作由董师傅和我负责,设备、管线施工安装由冯正元和戴立杰负责,设备制作、搅拌系统、机泵、电气仪表等由机修车间负责。
工程正式开工后,原阳离子车间的人字屋顶很快被掀掉,把墙身接砌高,最终形成了南面高(8台反应釜的操作平台在南面〉北面低的阶梯形平屋顶,比原来高得多的屋顶是安装反应釜、换热器及搅拌系统所必须的。老韩天天在现场指挥。姜厂长则天天早晨在调度室亲自主持开协调会抓进度,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并拍板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我们这一块,任务也是相当紧张繁重的,由于还需兼顾好现生产,董师傅抽调了原硬树脂工段的黄春阳作为帮手,春阳是聪明的高中生,领悟力极强。这样董师傅有许多工艺方面的设想设计,就徒手画出草图让春阳画成正规图纸〈主要是工艺流程图等)。而我则全力以赴抓紧设计绘制全部设备加工图。虽然我已具备经验,对全部涉及设备驾轻就熟,但时间是很紧张的,每台设备设计绘制完毕经董师傅校核,马上送设计室张金祥(副总工)审定,设计室金杏娣描图,蒋丽君立即晒好蓝图即送设备科安排加工。那时我们一般每天要加2~3小时班,天天到家要晚上七八点钟,以保障加工图纸不拖施工后腿。虽热那时根本没有电脑,都是手工制图,因为以前做得多了,对设计规范也熟悉,因此出图很快,象换热器基本可以一天一台,其它简单设备就更快。工作量最大的是搅拌系统,1台溶解釜,4台缩合釜,2合搪瓷分水釜(规格不同〉、2台脱苯釜,共需出5套设计加工图,每套除总装图外,要有十几张零部件图。溶解、缩合、分水、脱苯搅拌器形式及配套减速机功率都是不同的,并且这次把搪瓷釜搅拌也用上双重密封装置了。
整个工程推进过程中,各部门通力合作,基本都是环环相扣,那里脱节都会延误工期。在整个扩建改造过程中,有二件事我印象颇深:
一是换热器的加工制作过程,我设计中全部换热器列管选用的是∮19Ⅹ2的专用定尺标准換热管,但那时物资材料供应是很紧张的,因此材料组压力很大,姜厂长每天协调会抓的就是各方面进度,机修车间不管是金加工还是冷作,也是十分的紧张,往往图纸一到手就马上安排制作,而材料要是供不上就会停工待料。改扩建工程中共需制作9台换热器,虽换热面积不同,但列管规格是一致的。到了制作最后几台换热器的紧张时刻,管板孔都已钻好,但材料组采购回来的钢管却是∮18x2的非标规格(材料组肯定实在买不到〉,而材料一到华金昌的冷作间,等待材料的孙伯新班长立即带领手下穿管,等我知道后到冷作间一看,穿管已进行了近半,由于管径小造成与已钻好的孔板间歇大,完全不符技术规范要求,将影响受压性能及降低使用寿命,我立即要求停工。
第二天早晨的协调会上,我发言说明这样做换热面积降低点还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性能及使用寿命将大大降低,明确表明态度必须用∮19x2的,当时会议就冷场了,大家都看着姜厂长拿决策了,我滿以为姜厂长应该会支持我的,谁知他问了材料组采购情况及遇到的困难后,大眼睛一瞪,说技术人员也要讲求实际情况,不要学书呆子,拍板立即继续施工。会议结束后我不大开心,觉得姜厂长不讲原则,还说我书呆子 。在回车间的路上,戴林生追上我说姜厂长让我叫你回去一下,我回到调度室,就姜厂长和我两人,他首先表扬鼓励了我这段时间的辛勤工作, 也讲了刚才会议上话说得可能重了点,让我理解,并说任何事情都要讲个轻重缓急利弊,从技术规范角度你坚持虽然对的,但从大局观念看就不一定了,而我作为厂长必须要统揽全局,要抓市场机遇。姜厂长的一番话消除了我的不快情绪,也为我后来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后处理问题帮助良多。
(10)
另外一个是全部反应釜共9套搅拌系统,不管是不锈钢釜还是搪瓷釜,搅拌器形式也有不同,但我全部设计采用了在软树脂已成功使用的双重密封装置。机修车间把全部搅拌系统的按图加工及安装任务交给技术最好的钳工班长邬瑞庆。邬兄不负众望,所有加工零部件全部由他经手送机床金加工及按图检测验收,每台套分别归类处理得井井有条。安装开始时除第一台套格外用心用了二天时间外,其余得心应手基本每天一套,非常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动设备的安装任务。在后来的开车生产运行中没有出现任何掉链子,全部获得成功。邬兄在完成任务取得成功后也对好多人说了,在他整个安装过程中没有碰到因设计问题而返工或改动,设计中对安装余量考虑周全,特别是设计的减速机与反应釜相接的短接接座,既提高了搅拌轴的稳定性,又提供了他安装时的空间,而接座上设计的微调螺栓,使他在安装时校准搅拌轴与机械密封端面的垂直度变得轻松简单,他对我的这套双重密封装置给予了很高评价。
硬树脂改扩建项目顺利按期完工投产后,我们的溶剂法工艺生产的601、604固体环氧树脂由于质量比水洗法的好,很快赢得了市场声誉,为企业取得了良好效益,体现了姜厂长决策的果断正确。厂里也论功行赏,给予我一系列荣誉,入选当年无锡市百名优秀技术人员,获无锡市科技进步奖及化工局先进个人等等。还享受了一次一生中唯一的疗养待遇,在马山疗养过程中,姜厂长到马山开会趁间歇特意来看我们,亲切地问候了我们,看到我床下有好几瓶白酒,笑呵呵地拿出来灌了几口,连说是要香香的。
过了一段时间,应该在86年左右,车间领导也有了变动,董师傅调任厂研究所所长,陶为民调来当主任,邢琴芬任书记,我任副主任(我是跳过助理级的〉,工艺技术是袁申传负责。
陶为民是丁达夫的徒弟,全厂职工都很熟悉,年轻聪明有魄力,管理能力是很强的,共事中对我很是尊重支持,几年的合作中非常愉快,邢琴芬、袁申传等也是。陶为民接手三车间时,车间一些大的改造项目都已先后完成了,运行管理中虞志平为合成工段长,陈林建为双酚工段长,蒋金荣为硬树脂工段长,三位工段长都很得力,因此三车间那几年产质消各项生产任务完成顺利平稳,随着姜厂长推行分厂负责制,三车间改称环氧分厂,并把郭驯宙负责的小品种也并入了环氧分厂。
这样到了88年的5月下旬,有天我顺中央大道往办公楼走,路上碰到基建后勤书记钱耦芳,他看到我后向我招手到路边树荫下,悄悄告诉我,说姜厂长好器重你,你很可能要有出国机会了,今天召集各分厂厂长、书记会议,姜厂长说到了我们厂将下决心在国外引进离子法双酚A生产技术,首先突破国内无法生产高质量双酚A的瓶颈(当时国内好几个厂家包括我厂都已对离子法工艺生产双酚A进行了长期开发科研,但近十年来无重大突破),该项目已得到化工局及市、省的大力支持,近期将抽调有关人员组成考察组出国考察,届时抽调到有关部门,要一律服从支持,不准强调理由不放,姜厂长直接点到你名字,要陶为民有思想准备。会议结束时强调了全体参会人员要对该内容保密。我听后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厂人材不要太多啊,我工作虽然尽心尽责,但毕竟能力有限啊,怎么也轮不到我头上啊。二天后我基本上有点相信了,是父亲跟我说你厂里有人到大队里找大队书记(那时还没改村委会)对你进行了政审,大队书记是我父亲的学生,她感到有些奇怪,就问去年不是来外调政审过了吗?(入党政审)怎么又要政审了,你厂里人才说了是为了出国政审。(后来保卫科的戴务本给我说了,外调政审是他与组织科钱明生一起执行的)
又过了二天,姜厂长打电话让我去他办公室告诉了我随吴湘臣总工,張金祥副总工及另外三名非本厂有关人员(江苏省经济贸易公司出口部经理程江江〈女)、无锡市进出口技术贸易公司经理邵人杰、无锡市工商银行副行长陆献仕)一起赴波兰对离子法工艺生产双酚A作技术考察的决定,说了好些勉励及要求的话,让我赶快回分厂做好必要的交接工作,然后到吴总那里报到做出国准备。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有三位非本厂人员及涉及单位,这是因为我们期待引进的离子法工艺双酚A技术是波兰研究开发的,而我们国家与波兰两国签有易货贸易条约,即不用现汇,用其需要的货物抵冲。因此我们最终引进的技术软件包及关键设备共计285万美金,都是由省、市外贸部门组织货源完成交易的,当然银行是贷款单位及桥樑通道。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是比较紧张的出国前准备,包括到震球服装厂定制出国西装、到市外办接受外事纪律及礼仪教育、到国安局接受安全教育、到工商银行领取出国外汇费用及准备个人资料、生活用品等等。(因公出国护照厂组织科在前一阶段我根本不知情下已办理好)
我离开三车间(环氧树脂分厂)后,厂部及劳资部门调高志刚到环氧分厂任设备技术员,提小品种工段长郭驯宙任环氧分厂副厂长。
88年的6月7日晚上,我们一行6人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飞赴波兰华沙,前往位于波兰南部的勃拉霍夫尼亚重有机合成研究所及附近的年产10000吨离子法双酚A工厂开始了为期20天的技术考察,同时也开启了我12年从技术考察开始直到离开巳达年产12000吨PC级双酚A分厂调往科技办的工作历程。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