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氏首页 - 新闻 - 博客 - 探古 - 家谱 - 祭奠 - 商务 - 名人 - 宗德 - 图库 - 研究会 - 电子刊物 - 论坛
loading...
新闻日历
无锡籍音乐家王莘和他的《歌唱祖国》 (2)
时间:2017/10/2 12:05:53 出处:无锡史志 作者:虎纹剑兰(转载) 2383次

  歌声引路

  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王莘毅然辞去上海的工作,在慷慨激昂的抗日救亡歌声指引下,他先到宁波参与组建二百多人的歌咏团和宁波战士流行宣传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和《救国军歌》,后又赴西北参加革命。1938年冬,王莘考入陕北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师从作曲家冼星海,以及向隅、吕骥等人。

  那时的延安,集合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抗战气氛浓烈,而冼星海等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更是以它召唤民众保卫祖国的内涵,大气磅礴的气概,震撼了海内外。冼星海十分器重王莘这位得意的学生,特地让他扮演《黄河大合唱》中“王老七”的角色,作为领唱者之一。 

 1939年7月1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举行成立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首长全来了。晚上演出《黄河大合唱》,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演出的汽灯也一时被浇灭了。尽管豪雨如注,毛泽东等仍一动不动坐在台下。演出照常进行。王莘太激动了,激动得全身颤抖:毛主席就坐在下面,他必须出色地完成这次演出,尽管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一般角色。

  1939年夏天,王莘从鲁艺毕业,即将奔赴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大”任教。临行前,恩师冼星海将自己在法国获奖的一支活动铅笔送给他,语重心长地说:“小王,我用这支笔写出了《黄河大合唱》,希望你也能用这支笔写出几首鼓舞人心的音乐作品来。”

  王莘牢记恩师的教诲,教学之余,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不久他写出了第一首激励人们为民族解放奋力抗争的歌曲《晋察冀》,很快,歌曲风靡整个边区。短短几年时间,他创作了《选村长》《打击顽固分子》《纺棉花》《边区儿童团》等数百首歌曲,激励了更多人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1942年,王莘被调到晋察冀边区文联工作,并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王莘26岁了。这个多才多艺、勤恳踏实,却带有几分腼腆的江南小伙子,忘我地投身革命事业,还创建了群众剧社,在不少人心目中都留下了很深的好印象。在组织的帮助下,一位比他小7岁的“华北联大”女学生王惠芬成了他的女朋友。王惠芬也是一心扑在学习和革命工作上的优秀女青年。她对王莘提出了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所谓“约法三章”:一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战胜利后再结婚;二是结婚后,永不变心、白头偕老;三是要定居在北方。王莘觉得,前面两条毫无问题。第三条却让他犯难了。因为今后到哪里工作,是组织决定的,党叫干啥就干啥,祖国需要我到哪里就到哪里,由不得自己选择。今后定居在哪里,确实难以知道。

  事实上,王惠芬的第三点考虑也成为了现实。天津解放后,1949年1月,王莘随群众剧社一起进入天津,他担任了天津市音乐工作团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从此,王莘再也没有离开过天津。

    歌唱祖国

1950年秋天,共和国即将迎来一周岁生日。天安门广场一派节日景象:金色的阳光照着大地,人们的脸上挂着快乐的笑容,天安门城楼装饰一新,蓝天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又充满希望。王莘从天津来到北京,特地来到天安门广场。从参加开国大典那天起,他就酝酿着为新生的共和国写一首歌。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了王莘,从上海到延安,从延安到晋察冀,十几年的理想追求,为民族解放事业矢志不渝的生活积累,为人民大众辛勤创作的艺术积淀,还有那爱国家爱人民的澎湃激情,最终变化成那岩浆般炽热凶猛的创作冲动,王莘再也无法平静了……

  谁能想到,这首凝聚着爱国之情、爱党之心和民族之魂的时代金曲,激动着海内外中华民族儿女的不朽歌词和旋律,是在回天津的列车上开始创作的。列车的车轮在有节奏地滚滚向前,王莘无法按捺自己的创作欲望,他四处寻找书写的纸张,好不容易捡到一只空烟盒。他急急地拆开埋头奋笔疾书:“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当时的王莘文思如泉涌,他有无限话语要对祖国表达。这首歌写得十分顺畅,到家后又熬了个通宵。当他停下笔时,有人告诉他,他的大女儿王辉出生了。王莘欣喜地说,1950年9月16日,他的两件重要作品同时诞生了。

  这是一首从人们心里飞出来的歌。没有精心包装,没有媒体炒作,她就像长了翅膀,迅速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作为国庆推荐歌曲,全文刊登了《歌唱祖国》。1951年10月29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有人把王莘介绍给毛泽东主席,说,他就是《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毛主席握着王莘的手,称赞《歌唱祖国》好,同时赠送了一本亲笔署名的《毛泽东选集》。 在王莘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王莘指挥,周恩来总理和天津歌舞剧院的演员合唱《歌唱祖国》的照片。那是1965年2月周总理到天津视察时的珍贵留影。当时周总理认真询问:“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是“灭亡”还是“死亡”?王莘告诉总理,在传唱中“死亡”被唱成“灭亡”。周总理放心地说:“那就对了,不是我的错误。”

  1997年,在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英国皇家乐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共同高奏《歌唱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歌唱祖国》的旋律再次奏响在澳门的上空;2008年,当童声领唱的《歌唱祖国》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响起时,全世界为之震动;在美国白宫的绿草坪上,在英国白金汉宫的迎宾仪式上,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都响起过《歌唱祖国》激昂高亢的旋律……

  一首歌60多年传唱不衰,如今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重大国务活动和庆典的礼仪曲,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第二国歌”。《歌唱祖国》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意识形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华夏子孙的地方,就有《歌唱祖国》的动人旋律。

  晚年的王莘曾说过:“我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我一生只写了两首歌,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

  1999年10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祝贺王莘81岁生日时题词道:“王莘同志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他创作的《歌唱祖国》这首歌家喻户晓,唱遍了神州大地,鼓舞、振奋、激励了几代人,功不可没。”

  天安门广场管委会,在王莘创作《歌唱祖国》50周年和音乐创作60周年的纪念活动时,特意精心策划,第一次破例将10月26日那天所升的一面国旗,签上了国旗班战士的姓名和日期,赠送给了王莘作纪念。之后,王莘每年过生日,都要将这面五星红旗,悬挂在家中最耀眼的地方。

   歌者不息

 时间进入2007年,年近9旬高龄的王莘作出一个决定:10月1日去天安门广场。凌晨2时30分,坐在轮椅上的王莘,由老伴王惠芬推着,漫步在宁静而肃穆的天安门广场上。也许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坚持在祖国生日这一天,早早来到天安门广场,渴望再一次仰望五星红旗在首都北京徐徐升起,迎风飘扬。他告诉家人,这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梦想,已足足想了大半年。当国旗卫士们弄清原委后,齐齐地、久久地向坐在轮椅里的王莘致以最崇高的军礼。王莘眼睛湿润了,他心里明白,这是何等的荣耀和伟大的礼遇。

  15天后,这位一生热爱着祖国的老人走了,安详地、平静地离去了……王莘走了,可他留下来的《歌唱祖国》却是永生的。他用一生在歌唱祖国,以他热爱祖国的心灵和一生的操守,谱写了他心中的《歌唱祖国》。让我们记住他的话:“时代的步伐是节奏,祖国的脉搏是音符,人民的心声是旋律,这就是我的歌!”

(责任编辑:过汉城)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线电话:0510-82629001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