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氏首页 - 新闻 - 博客 - 探古 - 家谱 - 祭奠 - 商务 - 名人 - 宗德 - 图库 - 研究会 - 电子刊物 - 论坛
loading...
新闻日历
国手无双双国手 各领棋坛数十秋
——中国围棋发展史中的无锡杰出人物过百龄、过惕生
时间:2016/11/8 9:08:51 出处:过氏文化研究会 作者:虎纹剑兰(转载) 3344次

(一)中国围棋、历史悠久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中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围棋的故乡是中国。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可以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下棋有助于修养身心,磨练思维。许多棋手以其深厚的涵养,敏捷的思路赢得当时人们的尊敬。   
唐代对围棋颇为重视,特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翰林院,所以又被统称为“翰林”。在此,围棋手开始成为国家高级文职人员,从而确定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在这个昌盛的时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展现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棋手多如星云。在诗人杜甫、杜牧 、刘禹锡等人的唐诗中,可以找到很多歌颂棋手的诗句。
宋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就有“善弈”、“绝格”之称,当时的一些国手都下不过他 。
唐代的盛况,宋代的奇观,明代的瑰景,都在孕育着一个围棋的高潮,这个高潮是由一系列著名棋手的高超棋艺及重要的棋谱研究书籍发展而来的。
那么中国围棋发展史中的无锡杰出人物从何说起呢?首先要从掀起这个高潮的,在明末清初公认的一代棋宗围棋国手过百龄说起。
    过百龄(1587-1660),生于明万历15年、卒於清顺治年间。是无锡过氏河东派第十五代裔孙,世居无锡北门外八士桥镇。过百龄毕生从事于围棋的探索和研究,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卓越贡献,使我国古围棋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二).无锡过氏源远流长
     无锡过氏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余年前的夏王朝时期。就分封有诸侯国“过国”(在现山东莱州市一带),在《左传》、《水经注》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国人以国为姓,因而有了‘过’这个姓氏。传承至夏王朝第七代‘相’为皇帝时,因为寒浞篡夺夏王朝政权而祸及过国,国人被迫托姓或改作他姓以避灾难。
    无锡过氏的先祖改托“任”姓。迁徙到四川眉山。到北宋与苏轼、苏辙兄弟埒名的任孜、任伋昆仲在高中进士后移居京师。任孜之子任伯雨官居‘右正言’之职,素有“廉、正、”之名。在宋徽宗时因触犯权贵奸佞而被贬至淮南和州为知州。
    金兵南侵时在宋徽宗之子赵构仓惶逃至镇江附近,前有大江拦路,后有追兵将至,随从官员四散逃命的危急时刻,任伯雨之孙任象贤、任象俊昆仲带领护圣军数人保护赵构渡江脱险。这段往事被后人演绎成‘泥马渡康王’的神话故事。
    赵构登上皇位后,御赐任象贤恢复‘过’姓的特殊荣耀。任象贤之子过孟玉因才德兼备选配皇侄女,即‘高平徐王’之女儿逍遥郡主,人称为“过郡马”。由宋高宗赵构御赐过郡马府邸和庄园于无锡南塘黄藻里(今无锡东亭锡山区政府所在地一带),从而成为定居无锡过氏的一始祖。后代逐步由皇亲国戚的贵族官宦之家融入当地社会,诗礼传家,善德纳福,人才辈出。而成为无锡的名门望族。

三)围棋宗师过百龄

清朝顺治年间无锡秦松龄的《苍岘集》中有一篇《处士过百龄传》,记述了这位围棋高手的生平:
过百龄,又字伯龄,名文年,生于无锡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喜欢读书,十一岁时,过百龄看别人下棋,很快就明白了虚实、先后、进击、退守的道理,他对别人说。“这没什么难学的!“以后他与人下棋,就经常取胜。这使得乡里人都非常惊奇。不久,有位东林党人福清叶(向高)阁学台复出赴京经过无锡,此人擅长围棋,棋品二级,一时兴起很想在无锡找个对手下棋。乡亲们知道了,把过百龄找到学台面前。学台见对手竟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惊讶不已,双方坐下后,连着几盘,都是过百龄赢。带百龄来的乡亲有点害怕了,就悄悄对他说:“学台是个大官,你怎么能总赢呢! 可以假设败局呀。“过百龄听后很生气地说:“下棋是小事,用这来讨好人,我感到羞耻。况且,叶公品德高尚,他怎么会和一个小孩过不去呢?“叶学台果然不计输赢,并由此十分器重过百龄,邀约他一同北上。过百龄以学业未完为名,婉言谢绝了。
    打那以后,过百龄名震江南,对棋艺也愈加精益求精了。隔了几年,过百龄觉得可以出去试试了,这时,叶阁学台已官拜首辅大学士。京城的公卿们也已知道了过百龄的大名,并写信请他去。过百龄决定北上。过百龄到京后,便遇到了常与公卿贵族来往、骄狂一时的著名棋手林符卿,此人见过百龄仅是一少年,很轻视他,有一天,公卿们聚在一块喝酒,林符卿和过百龄也都在座,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林符卿认为这是展示自己棋力的好机会,便对过百龄说:“你我同游京师,到如今都没交过手,今天我们何不各尽所长,较量一下。让公卿们也高兴高兴。“公卿们听了,纷纷叫好,并拿出银子作为胜者的奖品。但过百龄却一再推辞,执意不肯对局。林符卿见状,更得意非凡,逼着过百龄非下不可。无奈,过百龄摆下了棋局。第一局才下了一半,林符卿就感到局势不妙了,急得脸和脖子红一阵白一阵。过百龄神情自若,下得很从容,投子布局似乎随随便便,全不费力。第一局林符卿输了,他不甘心,接着又下了两盘,结果他未捞回一子。观战的公卿们一个个都惊呆了,林符卿一向是棋坛一霸,今天被过百龄战胜,霸主的位子不再是林符卿的了。于是,过百龄独步棋坛的时代开始了,他的名声也震动了北京乃至全国。(过百龄对林符卿弈局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曾有专题介绍)。
  在这同时,过百龄住处的房主人因事(东林党人)被捕入狱,好心的朋友劝过百龄:“你是被捕者的房客,还不赶快躲起来,不然就要大祸临头了。“过百龄不以为然,坦然地对朋友说:“主人待我很好,今天他有难处,我却跑了,这是不义的。而且,我与他交朋友并没有干过什么坏事,为什么我要遭祸害呢?“一段时间里,与这家房主有交往的人都被捕了,唯独过百龄平安无事。没过多久,过百龄感到京师的政治险恶就回无锡精研棋艺和著书立说了。经常在无锡惠山山坡讲解棋谱和精彩棋局。开设‘棋坊’以传授棋艺。而今无锡惠山还有“棋盘石”遗迹可寻。

《无锡县志》中也有关于过百龄的记载,说他是:不论远近,只要是好棋手,就要前去与之切磋棋艺,他自己请人来下棋,棋手们都不敢来。他是公认的围棋大国手。几十年间,天下棋手莫不“以无锡过百龄为宗”。
清朝诗人钱谦益写过《京日观棋六绝》一首,特注明“为梁溪弈师过百龄而作“。诗写于清朝顺治年间,当时过百龄仍是棋坛霸主,至此,他执棋坛牛耳已数十年之久。钱谦益以:
                   “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
                   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
                   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
                   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
前四句就是讲过百龄八岁就登棋坛,独步称雄数十年。直待年迈白头还审局、复枰编撰著作。

(四)过百龄的传世棋著
过百龄棋著,有《官子谱》一卷,《三子谱》一卷,《四子谱》二卷。

《官子谱》价值尤其很大,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全面地、透彻地研究

围棋收官子的重要著作。此书现在日本已有译本。“官子”是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官子”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围棋术语。但是官子一词究竟始于何时、源于何处呢?  
在过百龄的《官子谱》一书问世之前,查遍中国古代所有围棋著作,均没有出现过“官子”一词。人们一直用“收著”、“收尾”、“残局”等词来表示官子之意。尽管过百龄的《官子谱》原著早已失传,可以肯定地说:“官子”一词是过百龄的首创。同时,过百龄在用官子一词作为自己的棋书的名称时,在自序中对官子这个概念下过定义。 
《三子谱》全名是《受三子遗谱》,可以说是一部围棋教科书,对于学棋者,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本书里记载了二百零四种着法变化,其中“大角图”四十四变,“大压梁”五十变,“倒垂莲”六十变,“七三起手”五千变。此书由林符卿、周懒予、汪汉年、周东候、汪幻清、盛大有等六人审定,校阅者前后共达二百二十七人。可见《三子谱》影响之大,传播之广。
《四子谱》 着重于围棋的各种着法和变化, 其中,“镇神头式”六十一变,“倚盖式” 一百七十八变, “大压梁式”一百十一变,“六四起手式”三十变,“七三起手式”五十七变,共计四百三十六变。书上每图都有详细解说,非常精辟,有不少概括了围棋着法上的普遍规律,时至今日,仍能指导围棋实战。
过百龄曾主持删订陆玄宇父子编辑的棋谱《仙机武库》,对全书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他对古谱笔削力裁尤使翻新增变流传至今;他提出的多种起手程式以其中“倚盖”一项,至今犹为中外棋手沿用,成为典范!
    过百龄毕生从事于围棋的探索和研究,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使我国围棋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对明末至清乾隆期间围棋水平的迅速提高作出重大贡献。继之而起的周懒予、黄龙士、徐星友等人,都是在过百龄打下的基础上,继续朝前发展的。 过百龄到晚年时,还留下与后人周懒予著名的“过周十局”传世范例。
直到清乾隆年间,出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一系列棋坛俊杰,使中国围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而这一切与过百龄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过百龄在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和高尚的人品、棋品是永远值得传颂的。 过百龄也是无锡过氏的杰出人才之一。

   (五).新中国首届围棋冠军过惕生
    要说中国围棋发展史中的另一位无锡杰出人物,还要从解放前就名震中国围棋界“南刘北过”中的‘过’;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摘得全国围棋之      冠;不遗余力地为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围棋社(北京棋艺研究社)奔波;呕心沥血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代棋手,棋圣聂卫平的恩师。祖籍无锡、后徙居   安徽歙县的过惕生说起:
 ‘北过’独秀、三摘桂冠称英雄;
  创建棋社  、 呕心沥血育新人。

 过惕生遗照             

     过惕生(1907-1989)他的胞兄过旭初(1903-1992),是无锡过氏八士桥支派的第二十五代裔孙。也是明末清初围棋国手过百龄的同宗后裔。
   他们的高祖父于乾隆丙子中举,奉派徽州府学为视学教谕,而定居安徽歙县。因治教有方,业积茂著,曾于乾隆45年获得御赐敕诰:
  “经传诗礼,青湘扬雁序之辉;
   庆笃兰芝,丹浡焕龙章之典。”
  他们的父亲过铭轩是清末监生,经营古玩书画店,亦精于棋艺。他们生于这样一个家学渊源的家庭,且自幼聪慧过人,耳濡目染,乃深为围棋艺术所   陶醉。七岁开始学棋,出手即不凡。旋得当时徽州围棋高手之指导,棋艺大进,十岁即崭露头角,一时有神童之誉,不到13岁的时候,已打遍歙县无   敌 手了,17岁时即名震皖南。二十岁经人介绍到北京,与当时北洋政府首脑段祺瑞对弈。指导段祺瑞父子,后因段氏失势下野,过旭初、过惕生亦   南归,同寓上海,以棋会友,交际甚广,先后在江西、湖北等地组织棋社,发展围棋艺术,影响很大。在上海办过“上海弈社”,在南京受聘“公众   联欢社”,在北京开办“四宜轩”、“北京棋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惕生历任北京棋艺研究社围棋指导员,国家围棋队教练、总教练,北京棋队教练,北京棋院副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党      员。
   过惕生一九五六年获全国围棋表演赛冠军,一九五七年首届全国围棋锦标赛冠军、一九六二年第三届全国围棋锦标赛冠军。一九五九年第二届全国   围棋锦标赛亚军。1962年以后,过惕生悉心于棋艺棋理的研究,培养后学。1964年被授予五段。
1  1956年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接见。聂卫平是过惕生的入室弟子。著名棋手陈祖德、王汝南、华以刚、罗建文、沈果荪等均受过过惕   生的指导。
  过惕生的著作有、《古今围棋名谱鉴赏》、《吴清源围棋全局》、《沧桑谱》、《围棋战理》、《围棋名谱精选》《围棋布局要则》、《布局读本》   等书

(六)南刘北过确立了过惕生绝对优势
    过惕生是中国棋坛上惟一出自围棋世家的棋手,“南刘北过”曾代表着中国当时围棋的最高水平。在当时,棋手间大多是分成几个小区域,在各个区域内互相争夺高下雌雄。在北方,北京是中心,过惕生在北京围棋界一枝独秀确立了绝对优势地位。
1947年9月,由富商胡沛泉出资创办了《围棋通讯》,翌年,《围棋通讯》邀请刘棣怀、过惕生来场“六番棋升降对抗赛”,这个比赛可算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棋战了,双方都有出场费,但棋份上是先让先(两盘黑棋轮一盘白棋),最后是过惕生以3胜2败1和获胜。这个比赛确立了过惕生“北过”的称谓,开辟了“南刘北过”分庭抗礼的一个时代,双方的棋分也上升为“分先”。
().潜心研究日本围棋
同时更有意义的是:过惕生、过旭初在抗战八年期间,在安徽
老家潜心研究日本围棋理论,通过实践,验证了当时日本理论中讲的大局观、子效分析、弃子等战术的实用性及领先性。使中国围棋摆脱了古谱中的单一扭杀,扩展了思路及认知,翻开了中国围棋的新领域。
(八)筹组棋社,得到陈毅的关怀和支持
解放初,过惕生应李济深副主席之邀,来北京筹组棋社,得识沈钧儒、郭沫若、沈雁冰诸先生,成立新中国第一个围棋社———北京棋艺研究社,此后,经常与陈毅、方毅、楚图南、张劲夫等国家领导人对弈切磋棋艺。
1951年冬,过惕生在李济深家里第一次见到陈毅时,两人可谓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一见面陈老总便握着他的手说:“当年我在皖南打游击时,就听说当地有过氏兄弟,棋艺高强,我差一点要跑到歙县去找你们哪!“谈话之后,他们还过了过招儿,对局结束,“巧”成平局,然而其中的奥妙陈老总一目了然:“你在让我,下次再这样,我可不答应啰!“。

   陈毅(右),过惕生(左),过旭初(中)  (插图-8 ) 

 

新中国围棋事业的振兴和腾飞,离不开陈老总的关怀和支持! 
其实过惕生这次到李济深家并不是专和陈老总下棋,这只是个偶然,真正的议题是要商讨如何筹办“北京棋艺研究社”(简称北京棋社)。新中国成立之后,内忧外困、百废待兴,人民政府在经济力量上肯定是捉襟见肘的。可是只有在能得到党和国家在资金及物质上的支持下,方才可以加快中国围棋的发展进程。过惕生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更令人钦佩的是过惕生执着地将其付诸行动。准备好材料,毅然北上。在北京拜访曾因棋结缘、也是位铁杆棋迷的李济深副主席,表述成立“北京棋社”的构想。出乎意外地是,这点恰与李副主席不谋而合,因为之前李济深副主席就一直想为围棋事业做点实事,只是没有遇见合适而且有得力的助手来组织实施。这样李济深副主席和过惕生达成默契并相互有了明确分工,即由李济深副主席给周恩来总理打报告,而过惕生则负责联络京城旧时好友,共谋建立棋社大事。 寒暄过后,陈老总关心地询问过惕生现在的生活情况,和这些年与围棋相伴的风风雨雨,勉励他为围棋事业多做贡献。在谈到筹备中的“北京棋社”的时候,陈老总的一句话让算是让过惕生吃了“定心丸”。“我提倡围棋,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意见,我是向毛主席、周总理请示过,并得到批准了的。“   
此时的过惕生已是全国知名的高手,和陈老总下棋的时候,过惕生抢着去拿黑棋。可今时不同往日,陈老总怎么可能跟过去所谓的达官贵人相比,“在国手面前,我怎么好拿白子呦!”陈老总抢走了黑棋。边笑边说道:“你怕我做啥子呦,今天,我是你的学生嘛!”陈老总的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大将风度,与过惕生早年间陪达官贵人、陪富商下棋时必须要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仰人鼻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过惕生感慨万千!更使过惕生对新中国围棋事业的振兴和腾飞充满了信心。
聂卫平在回忆文章里叙述道:“《北京棋社》是过惕生几经周折创立起来的,这是中国围棋事业的起点。我这辈的很多著名棋手,大部分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其中包括我。过惕生以振中华围棋之拳拳之心,加之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用这么简陋的几间房,勾勒出中国围棋的未来……“

(九).呕心沥血育一代新人


              过惕生(左),聂卫平(右)


    聂卫平八九岁时就跟过惕生下棋,过惕生在聂卫平家整整住了两年,师徒情同父子。聂卫平尊称过旭初、过惕生为“大过老”、“小过老”。过惕生、过旭初把收集的我国历代棋书和名谱拿出来,详细地给聂卫平讲解,耐心地向聂卫平传授围棋技术……直至生命的最后两年,过惕生因病多次住院,每次聂卫平、罗建文等前去探望,过老总会拉着他们的手关切地问:“擂台赛几比几了?”“小棋手们又进步了吗?”
过惕生的一生,品德高尚,为人谦逊,且又诲人不倦,以提携后人为己任、为乐事。虽然在名份上仅有聂卫平、罗建文两个是正宗入室弟子,但他一生中指导过的人却难以计数。数十年中,凡有人登门求教,不论高低贵贱,他都热情接待、不吝赐教。张文东现在是中国棋院围棋部的副主任,也曾受到过惕生的指点,虽当时年岁尚小,但跟着父亲到过惕生家“开小灶”的情形还是记忆犹新。


    聂卫平、罗建文撰写的怀念过惕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过惕生老人家一生,除了围棋从未有过别的嗜好。直到生命的最后两年,先后因病多次住院,每逢我们前去探望,他拉着我们的手,关心的还是围棋……“这或许是对自己的恩师最中肯、最真实的评价了吧!
过惕生的卓越棋品和崇高人品以及对新中国围棋事业的卓越贡献,也是谱写了无锡过氏杰出人物在中国围棋发展史中的又一个璀璨夺目的篇章。
 
 

(责任编辑:过汉城)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线电话:0510-82629001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