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氏首页 - 新闻 - 博客 - 探古 - 家谱 - 祭奠 - 商务 - 名人 - 宗德 - 图库 - 研究会 - 电子刊物 - 论坛
loading...
新闻日历
无锡米市的嬗变发展
时间:2017/7/15 17:05:09 出处:无锡史志 作者:虎纹剑兰(转载) 2043次

    无锡与安徽芜湖、江西九江、湖南长沙并称中国四大米市。1949年,华中工委曾对这四大米市的粮食成交量、仓库仓容量和加工能力进行具体比较,得出结论:无锡皆占首位,列为中国四大米市之首。

 

  中国历代王朝无不以粮为纲,封建时代我国的粮食多产在南方,而王朝的都城大都在北方。国家漕粮向北方运输,故出现南粮北调。运粮方式有河运、海运、水陆递运三种。由于运输路途遥远,时间很长,所以必须在一些地方设立中转站。无锡得天独厚,地理位置重要,从而成了漕粮汇集和中转的码头。

  无锡米市从明代开始即初露端倪,在南门伯渎港得到初兴。兴起的原因既有地理因素也有社会原因。伯渎港乃商末泰伯奔吴人工开凿的最古老河道,全长20余公里。自明前期开始,南门烧窑业发展,至明后期及清时,窑业达于鼎盛,有大小砖瓦窑108座(内含3座石灰窑),从业人员连周边地区制坯工和季节性临时工在内达近万人。

  南门烧窑业的发展同样带动了伯渎港米市的崛起。致使伯渎港地区一度成为无锡八段米市之首。这里米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收购、代理卖买附近的乡货。

 

  至清代中期,清政府对漕粮征收和运输实行了一些新的措施:将漕运改道,在上海建立海运总局,以海运替代河运并以商办海运替代官办海运;逐步推行皇粮以货币折交,变分散为集中采购漕粮。无锡是南方产米地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无锡知县王其勤丈量土地,无锡有良田149.1287万亩,全年水稻总产量达24.5386万石,单产每亩由50斤猛增为200斤,最高亩产达800斤。清皇室看准无锡为南粮北调的中转地,将漕粮在此集中,建库储粮。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辟为商埠加上沪宁铁路沪锡段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通车,车站设在北门,沪宁铁路全线通车后,无锡及外地粮商认为,伯渎米市虽然领先,但缺陷不在运河旁,米市砖窑各一半,港短狭浅难发展。于是在北塘开米行、造粮仓,办粮食加工厂,从此,无锡米市即由南转北,北门蓬勃发展。

  北塘段大运河宽阔可停泊大批粮船,后来又在运河南岸兴建了大批仓库使粮食仓容量大增,这些客观条件都使米市蓬勃发展。

  据有关资料统计,民国25年(1936),无锡米市到粮达1829万石,其中米稻占49.6%,豆麦杂粮占50.4%;销粮数1506万石,其中米稻占51%,豆麦杂粮占49%;堆栈储存量226万石。

 

  无锡米市之所以名闻天下,与“取财有道、儒商经营”。有着密切关连。清末民初,无锡米业巨子温明远,经商办米行,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为富怀仁、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无锡米市发展成为第一大米市,与米业中的“四庭柱一正梁”亦有很大关系,“四庭柱”是元大米行、信昌源、永大生、张宝泰,一“正梁”是隆茂米行。

  从1912年到1936年20多年间,全国四大米市的年交易额、粮食加工能力和粮食仓储容量等,无锡米市均居首位。

   1949年3月,中共华中工委调研室编印的《无锡概况》中也载有:“无锡米市居全国四大米市的第一位。”

  无锡粮食业的全盛时期,每年有千万石以上的粮食集散,约有近亿元资金流转,它不仅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而且带动各类商品畅销,促使各业兴旺,故无锡有“粮业兴、百业盛”之说。也有的粮食业资本积累后,除扩大本行业投资外,还投资纺织等工业,如蔡缄三、唐保谦等在九丰面粉厂发展基础上创办庆丰纺织厂,义泰永粮行主夏伯周创办维新漂染厂。特别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从茂新面粉厂起家,接连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发展到拥有11家大型面粉厂和9家大型纺织厂,成为名闻中外的“纺织大王”、“面粉大王”。

来源:《无锡历史掌故丛书——无锡老码头》

(责任编辑:过汉城)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线电话:0510-82629001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