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氏首页 - 新闻 - 博客 - 探古 - 家谱 - 祭奠 - 商务 - 名人 - 宗德 - 图库 - 研究会 - 电子刊物 - 论坛
loading...
新闻日历
以国为姓,戈氏得姓的“戈国”在哪里?
时间:2017/11/19 16:58:56 出处:过氏文化研究会 作者:虎纹剑兰(转载) 5944次

《姓氏考略》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个以戈为名的古国的后裔,以故国名为姓,

世代相传至今。戈国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哪?其范围有多大?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戈国与过国的信息至今不断,多种典籍均有记载,自班固以下,一千多年考证和争执,至今仍不得要领,

无法结论。

    商汤灭夏之后,戈国臣服。殷墟卜辞——“贞:黄令戈方存一五三三”,证明戈在商代仍是一个方国。多条商王国以下卜辞和金文

也反映了戈国与商王国的关系。

《左传•哀公十二年》云: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岩、、锡。

    结合商代遗迹和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看,戈器有鼎、爵、簋、卣、簠、甗、觥、觯、觚、盉、斝、匜、戈等礼器与兵器两大类。可见,

戈族是一个遵循中原礼制,崇尚兵武的部族。戈器在中国版图出土位置:北京1器,辽宁1器,河北1器,山东1器,山西1器,甘肃1器,

四川1器,湖北1器,湖南4器,河南13器,陕西19器。戈器出土较多的地区,必是戈族人迁徙所至,显然陕西几占半数,尤以泾阳的

出土频率最高,与之相连的西安(长安)也较多,安阳与洛阳又占河南出土大部,出土戈斝的辉县离安阳不远,湖南湘江中下游地区

出土也不少。经考证,上述出土戈器的地区,揭示了戈族活动的大致年代:安阳地区较早,泾阳地区次之,湘江中下游地区再次之,

洛阳地区稍晚。

    综合各家之言,在中华文明史中,戈国确实存在。戈族早期的住地有:宋、郑(更接近于郑)之间为戈族原住地,商汤灭夏后,

被分而治之于陕西泾阳,西周初年,部分戈人从关中东迁洛阳,而河南安阳则是部分戈国贵族羁縻的地方,入周后,戈族式微,

离散各地不显于世。

    夏朝初年,发生了“太康失国、羿浞代夏”事件,《左传•襄公四年》云:“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

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

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

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

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有穷由是遂亡

,失人故也。”《左传•哀公元年》云:“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复禹之绩。” 

     自大禹派后裔斟氏一支占据穷桑之地,为斟寻氏,至夏朝“太康失国”,已过去了二、三百年了。斟寻氏这一支向西发展,分支

出了另一族群——斟灌氏,其地域范围大致在华县南塬的桥峪与赤水河之间。斟灌氏的“灌”取自“灌水”的“灌”。

《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

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又西七十里,曰英山,……。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

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灌水”相当于今涧峪河。竹山,因其竹为箭竹,竹山也称箭峪岭、或称大秦岭。竹水称大赤水,

或箭峪水。在塬北部“灌水”与“竹水”合流为赤灌水。即今赤水河。赤水主要指竹水。东边的桥峪河即“符禺之水”。也就是说,

斟灌氏的范围大约在今桥峪河与涧峪河之间。不过桥峪河与涧峪河之间还存在一个伯明氏,寒浞出自这一族。因此,再具体一点,

斟灌氏的范围大约在今桥峪河与涧峪河之间的中北部。    

    显然,过、戈是夏王国范围内的两个重要地区,寒浞派遣其子控制那里。少康灭了浇、豷,夺回过、戈,才恢复了夏王国。

然而,《史记•夏本纪》太史公认为戈是夏王国的同姓封国——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

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目前,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夏文化中心,涉及豫西、豫东、陕东、鄂北地区)晚期已有青铜兵器戈,证实夏代已使用兵器戈,

戈本为夏之同姓,戈邑离夏文化中心不远或附近。

   推测戈国位于华县塬上西边的箭峪河(竹水)与涧峪河(灌水)交汇处一带,今有戈家村尚存。从其地理位置来看,当属斟灌氏

最西边的一支,距斟寻氏较远。戈氏也称斟戈氏,可见其乃为斟灌氏的一支。后羿仅占据斟寻氏塬上部,即桥峪以东的塬头部分。

寒浞篡位后,向西扩张,便灭掉了斟灌氏的大部分。戈国由于地处斟灌氏西边缘,尚还得以保存,直到二次扩张,“使浇用师灭斟

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时,才被灭掉。

 

过姓与戈姓先祖同根同源,同宗同族,经历的遭遇也大抵相同,同列,供研究者参考。

 

    《汉书•地理志》北海郡斟县条下班固自注云:“故国,禹后。”班固判断没错,斟氏一支,确为大禹后裔,但推断到山东北部,

就不对了。 “寻”是地理特征,即“寻木”之“寻”。《山海经•海外北经》:“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海外北经》所载“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拘缨之国……三桑……范林……务隅之山……平丘”。这一段所记的大致从

陕西华县西南二层台塬西边的奓峪到东边的塬头。积石山,《水经注》:石桥水南出马岭山,积石据其东,骊山距其西。是也。

或曰积石山亦名石积山。”积石山应在骊山之东,华州西南,即今之奓峪山,位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其水西流入沋河。“拘缨之国

”在奓峪东边,“平丘”的西边。“平丘”大致指桥峪以东的塬头部分,所谓“帝丘”即指这一“平丘”。那么,“寻木”应位于

塬头西边一带。“范林”指塬头之下的三角地带,周代称“棫林”。“寻木”就是非常高的树而已,但并非是一个树种。这里指

“穷桑”。“穷桑”就是非常高大的桑树。这一区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穷桑”。6500年前,玄嚣在塬下“范林”一带开拓桑园,

到青阳时,占据了塬头,建立了穷桑国。后来,颛顼、帝喾曾在这里称帝,故此称为“帝丘”。《世本》:“斟灌氏、斟寻氏,

夏同姓。”可见皆为姒姓,但不为一支。当年,大禹推翻山西舜帝的夏虞朝,建立夏后朝后,开始疏通河道,发展农业。西自沣河

开始,依次导通了浐、灞、沋河等,结束于华县东边的方山河(粮余水)。分派后裔在蓝田县白鹿原南部建立共工国,夏朝的启

出自这一支。而在华县南塬上分派另一支后裔,即斟寻氏经营。禹第二次会稽大会集会于方山峪一带,不幸身亡,死葬于那里。

后有护陵后裔打点于那里。斟寻氏的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青阳所建“穷桑国”的范围。相当于桥峪以东塬头部分和塬下三角地带。

夏朝时,古东海还存在,夏桀逃亡时,乘船渡过大古东海,从斟寻一带登岸,上了二层台塬,然后西逃的。

     在华县南塬东部塬头之下的三角地带,过村尚存。夏朝初,过国的位置应在今过村这一带。这一带是《山海经》所说的“范林”,

当年“玄嚣降于江”,即此地。由其地理位置来看,过国属于斟寻氏,掌控着斟寻氏的塬下部分。也是古东海边一个重要的登岸码头,

维系着渭北、晋南与渭南的水路交通。夏桀逃亡时就是在此登岸上塬的。太康失国,后羿迁来时,只占据了斟寻氏塬上部分。

塬下的过国还得以保存。《竹书纪年》记载:“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潍”可能是被后人修订而为,应不是“潍”

,而是“江”或“海”。寒浞扩张时,曾于过国发生水战,符合过国位于古东海边这一地理特征。 过国占据斟寻氏塬下的半壁江山,

可能沿古东海边缘向东延伸到今柳枝一带。在“浇伐斟鄩(过国)”这一战中,还冲击了方山峪口为大禹护陵的一支大禹后裔,

迫使其远迁浙江,重建“会稽”。过国被浇所灭,主要部分东迁,分散于河南、山东、江苏一带。

    《考古与文物》杂志载《高家堡戈国墓》和《高家堡出土青铜器研究》文,对陕西泾阳高家堡墓地陆续发现的大量青铜器组进

行系统研究,学者通过对高家堡一地古代墓葬发现的青铜器出青铜器壁内连续显现的“戈父戍”、“戈父已”、“戈父癸”、

戈父己”等铭文及青铜器族徽“戈”铭文为原点,立足联系更大区域范围的关中地区历史上所发现的带有“戈”字铭文族徽的

共性,进而结合高家堡墓地独特的“腰坑”葬俗并援引大量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对“戈”字系列的青铜器组之分布范围、器物

形式、年代特征、艺术风格以及铸造技术等考古现象进行了缜密细致的考释与整理,认为4000年前集中分布在冶峪河以至泾河

流域的戈国族民,应为黄河中下游更早活跃的夏人后裔,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推测这一地区的1-4号墓地墓

葬主人可能是享有一定主权的戈族方国的君主,而墓葬附近的冶峪河流域以及更为广阔的泾河流域,则可能就是古戈国的势力范围。

 

    戈族向江南的迁徙是商人南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所见有商代从中原迁到南方有族徽可考的两个主要氏族之一。目前

江南出土确认是戈族人遗物的地点有3处,它们是位于湘江下游支流为水岸边出土戈的宁乡黄村炭河王家坟山,位于湘江下游支

流涓水岸边出土戈觥的湘潭青山桥高屯,位于湘江中游江边台地出土戈爵的株洲南阳桥江边。这三处地点分别位于湘江中下游的
江边台地或其支流岸边,可见南迁的戈人主要活动在湘江中游地区。湘江中下游出土的戈器除湘潭青山桥的戈觥为西周早期器外,

余下的戈卤,戈父庚鼎,戈爵均为商代晚期器。即戈觥人南迁湘江中下游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商代末年纣王暴虐,族属之间的矛盾激化,戈族南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逃避暴政。戈族人以发明戈而著称,早在夏代他们就

掌握了铸铜技术,时至商代晚期,他们的铸铜技术应该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们的迁来,给湘江中下游地区缓慢发展的青铜铸造

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生机勃发,突飞猛进,直追中原。从此,中国的青铜文化形成南北辉映的崭新局面。如宁乡月山铺出土的

四羊方尊、湘潭九华出土的豕尊,醴陵仙霞出土的象尊、衡阳包家台子出土的牛尊,件件都是艺术瑰宝。湖南湘江中下游出土商代

青铜器最多,又以宁乡黄材一带最为集中,有研究者推测:这里可能建立了方国类的政治实体。

    “已将残阳付余岁,犹忆楼台烟雨时”。有幸登上巍巍仲山的绝高峰巅,蓦然回望曲流宛转的数百里冶峪河条带,我们是否

会联袂猜想?如果淳化魏村与泾阳高家堡先后发现的文化遗物确实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那末,冶峪河条带将是4000

年前“戈国”王朝的有效统治区域;如果沿着冶峪河条带南下渭水,溯流西进,那周原一侧的凤翔故地以及更为广泛的渭水流域,

是否可以使我们清晰勾勒出4000年前“戈国”势力曾经蜿蜒迁徙并最终融入大一统西周文化序列的那条滞重沧桑的历史曲线呢?

 
(责任编辑:过汉城)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线电话:0510-82629001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