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政府正式公布无锡市区第三批次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共计133处。无锡这座以吴文化、工商文化、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来拥有如此众多保存完整、特色显著的历史建筑,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第三批次历史建筑的总体情况吧。
此次公布的无锡市区第三批次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按行政区分,梁溪区72处,滨湖区4处,惠山区16处,锡山区42处。
按所处地区分,位于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59处,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11处,荣巷历史文化街区4处,荡口历史文化名镇18处,礼社历史文化名村10处,严家桥历史文化名村7处,玉祁老街6处,八士老街8处,东房桥古村2处,寨门古村2处,黄土塘古村3处,陈市(陈墅)古村1处,零散分布2处。
按年代分,清及清以前建筑47处,民国建筑78处,解放后建筑8处。
按类型分,民居建筑115处,祠堂建筑12处,工业及公共建筑6处。
一起来近距离了解其中
部分历史建筑吧!
无锡一中八角红楼
位于无锡一中校园内的八角红楼,高三层,是建国初期由无锡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苏联的学校建筑模式建造,作为教学楼一直沿用至今,其特有的八角顶和红砖墙成为整个无锡一中校园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八角红楼不仅是无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建筑本身也体现了时代特色。
显荣堂(牧师楼)
显荣堂1935年由苏州汤美丽带外国人来建造,解放后,交由当时无锡县教会接管,1996年荡口教堂百姓筹集6.1万元赎回作教堂用,一直延续至今。建筑三间两厢房二层楼,呈凹字形,砖木结构,灰塑窗檐,内部木窗扇雕花精美,墙角有建造年代石碑,是体现无锡乡镇地区宗教信仰的典型建筑代表。
严家桥粮仓
严家桥粮仓由唐氏家族始建于清末时期,是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早期发展和严家桥地区作为无锡东部著名“米码头”的历史见证。该组粮仓由四座圆筒形粮仓组成,每座粮仓高约5米,圆形墙体由青砖砌筑而成,外饰白色粉刷,上覆小青瓦攒尖顶,既融合于白墙黑瓦的水乡风貌,又呈现出独特的空间造型,体现了传统建筑结构对于米粮等物资仓储需求的适应性,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传统仓库建筑优秀案例。
和平书场
解放前南长区范围的公共娱乐场所中,先后曾经有18处书场,和平书场在当时已经颇具规模,因地处大公桥堍,许多评弹说书名家纷纷到此演艺弹唱,经久不衰地延续了七十多年,是解放前群众文艺活动的一处重要阵地。2008年随着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和平书场保留了原有风貌,正如书词中所唱:“运河名桥数清名,茶室生辉人提神,李白杜甫情尤在,阿炳琴上留指纹,今日寻梦再追究,评弹书海芷吟珍。”
日晖桥沿河4号秦家老宅
老宅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日晖桥沿河,建于民国。秦家起初在南长街经营花边生意,19世纪80年代由于永泰丝厂的兴起,秦家也顺势开设茧行,茧行在无锡老南门一带颇有名气,后来便在日晖桥沿岸购置土地,兴建了秦家大院。老宅有三间三进,为砖木结构,泥塑门楼完整保留完整雕刻精美的木质花格门、窗,展现了秦家老宅精致的古典风貌。
过郡马祠
过郡马祠位于惠山寺门前第一家宗祠,是惠山祠堂群中唯一的宋室皇亲祠堂。过祠于清代乾隆年间兴建,祀宋郡马过孟玉,为无锡过氏迁锡始祖。该祠坐南朝北,暗寓生活在南宋时代的郡马过公孟玉和逍遥郡主眺望思念北方中原故土。清朝梁同书撰联赞过该祠“胜地有佳山水;善人多贤子孙”。
严家桥朱氏商业楼
\该楼建于民国初年严家桥繁华地段,是综合性商楼。上面是茶馆、酒楼,下面为店铺,直到解放初期,一直是严家桥商业规模最大的商楼。至今,除下面店面有所改动外,其余仍为原样。建筑位于严家桥东街和中市街联接处,面街朝南,为一转角二层商铺,上下八间,二层木窗扇保存完好,是严家桥历史文化名村繁荣时期的历史见证。
礼社永善堂
该建筑位于礼社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明代,系薛禹泉等捐田亩、集资财筹建的慈善机构。现永善堂中保留有石碑两块,铭文以记载公德。建筑位于礼社老街西段,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四进两披屋,三院一甬道格局。第一进为公共出入,沿街为排栅门;第二进为落地长格窗,厅上挂有“永善堂”和“为善最乐”等匾额。
今年9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保护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重点保护体现核心价值的外观、结构和构件等,加强修缮并鼓励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目前,我局正在开展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图则的编制工作,第三批次历史建筑的挂牌和测绘建档工作也将紧锣密鼓地开展。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将纳入城市紫线的管控范畴,同时,无锡市历史建筑信息管理平台也将于今年年底实现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