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将后人远安县寻祖迹
(2011-11-2522:56:05)
标签:
过家芳
过静珺
过传良
文化
分类: 全国过氏
三峡晚报讯 魏祖培 文
2011年11月初,抗日名将过家芳的女儿过静珺、儿子过传良和抗日名将张克侠的孙子张权,一行三人自北京到远安县洋坪镇的徐家棚村、程家塝乡和夜红山等地踏勘先辈在抗战时期的历史遗迹;到鸣凤镇地界瞻仰卢沟桥抗战英雄之师三十七师纪念塔的残石碑刻。
抗日名将过家芳之女过静珺:在远安生活过数年
抗日名将过家芳的二女儿过静珺,1940年在战火之中,生于均县。1940年10月过家芳奉命驻防远安。10月3日,537团途经南漳县肖家堰往远安行进,突然九架日军飞机在肖家堰上空袭击537团部队,轮番轰炸40分钟。过家芳的妻子徐玉贞背着襁褓中的过静珺左手拉着大儿子,右手牵着大女儿趴在一片未收的包谷地,才幸免遇难。1941年5月27日,在肖家堰义园立碑悼念537团130多名死难将士。
71岁的过静珺退休前是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退休后在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任职。1940年开始,过氏十兄妹中有大哥过传贤,大姐过静娟,过静珺和1943年在程家塝出生的大妹过静华,四兄妹在程家塝父老乡亲们的关心照顾下成长,直至抗战胜利后离开远安,几年来过氏兄妹与远安人民结下深厚的情缘。2011年11月5日,过静珺和大弟过传良受兄妹之托到远安缅怀父亲过家芳的业绩,观瞻德政碑,感谢远安人民对父亲的厚爱。姐弟二人来到程家塝乡东南头,一眼水井跃入眼目。当年儒将过家芳带领士兵从夜红山上运来一整块暗红色的岩石,指导士兵将岩石雕凿成环状,滚木运送50公分厚的环状石,扣在井沿上形成稳重的井口,如今依然那么坚实。垒砌井壁沒有砖块可用,过家芳按井身粗细在地上挖出圆形地模,指导士兵将岩石打制成梯形砌块,左右成圆上下咬合镶嵌井壁,如今岩石砌块排列整齐坚实依旧。井口下沿一米处可见清清的井水,水深约七米。
七十年来,程家塝人千方百计保护这口井。乡亲们在井口石外沿修筑起直径四米多的护井台,井台周边垒砌挡水石,离地约三十公分,防止污物进入水井。护井台的东面有一座梯形台阶,台阶上竖立着一尊大石碑。碑的正中嵌刻着“陆军一七九师五三七团团长过公德政”。左边铭刻碑文(本报上月有详细报道)。
过静珺姐弟买了一盘长鞭在井旁燃放以示纪念。一阵鞭炮声响过,过静珺感谢程家塝的父老乡亲对父亲的厚爱,感谢程家塝人对父亲的德政碑保护得完好无损。
一位七十多岁的程家塝人,听说团长的后人来瞻仰德政碑,他急急忙忙穿着胶皮裤从河边来到碑前,告诉过静珺碑上的老人们都已去世。他指着碑上程结祚三个字说,程结祚是我的伯父,小时候听伯父讲那年干旱时过团长派兵在程家塝村前村后到处挖井找水,只有这一口井成功。程家塝人祖祖辈辈不会忘记过团长,这块德政碑我们永远保存好。
佩剑将军张克侠之孙张权:蹲下身体与祖父题写的铭文合影
洋坪镇徐家棚村的东南边,远安抗战司令部旧址坐落山下,一栋栋干打垒房屋彼此相连相通,三面环山绿树成阴,树木房屋大山浑然一体,平坦的田园直抵沮河边。77军参谋长张克侠曾经在这里指挥过全军抗日战事。37师,132师和179师,三个师的师部轮换在此地驻防。张克侠1927年入党,时任三十三集团军77军参谋长,人称他为佩剑将军,不争个人名利以革命大局为重。1939年至1945年六年间,张克侠多次来到徐家棚部署抗战战事。1948年淮海战役时张克侠于贾汪率部起义回归党的怀抱,为淮海战役立下功劳。
张克侠的孙子张权来宜寻访祖父领导抗日的遗迹。张权手持摄像机在文史爱好者常晓东的指引下,把远安抗战的司令部旧址的机要室、参谋部、警卫室、坐椅、床、电话机背包,驮送武器和军粮用的马驮子等都拍录下来。离开徐家棚前,张权又和一位百岁老人难舍难分地交谈合影留念。远安县政府将远安抗战司令部徐家棚旧址作为县级文物进行保护,整旧如旧一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来访的客人感到欣慰。
笫二天,抗日名将的子孙在鸣凤山地界上观瞻三十七师纪念塔残碑石刻。18块残碑石刻由文史爱好者常晓东从洋坪镇的河滩地头,垃圾堆里一块一块地挖掘出来,雇请人工运到鸣凤山地界上保护起来。
张权在18块残碑中不停地搜索,发现一块石碑的侧立面上刻有七十七军参谋长张克侠的铭文后立即用摄像机录下铭文。经常晓东指点,张权在一块碑石的正立面找到了祖父张克侠题写“丹心不死”铭文,并蹲下身体与祖父题写的铭文合影。将后人远安县寻祖迹